大戟
(《本经》下品)
【释名】 巨(《尔雅》)、下马仙(《纲目》)。
时珍曰∶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今俚人呼为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郭璞注《尔雅》云∶荞, 巨,即大戟也。
【集解】《别录》曰∶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
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硕,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
颂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 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
时珍曰∶大戟生平泽甚多。直茎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其梢叶密攒而上。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根 【修治】 曰∶凡使勿用附生者,误服令人泄气不禁,即煎荠 汤解之。采得后,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时珍曰∶凡采得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气味】苦,寒,有小毒。《别录》曰∶甘,大寒。权曰∶苦、辛,有大毒。
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时珍曰∶得枣即不损脾。
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
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
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本经》)。
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别录》)。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大明)。
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热淋,取愈(苏颂)。
【发明】成无己曰∶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
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