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本经》下品)
【释名】守田(《别录》)、水玉(《本经》)、时珍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集解】《别录》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
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圆上。
弘景曰∶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其苗似是由跋,误以为半夏也。
颂曰∶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生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二日,汤洗曝干。《蜀图经》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绝类半夏,而苗不同。
曰∶白傍 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
【修治】弘景曰∶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
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搅浊,将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
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时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
或研为末,以姜汁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谓之半夏曲。白飞霞《医通》云∶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根 【气味】辛,平,有毒。
汤洗尽滑用。
元素曰∶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
好古曰∶辛浓苦轻,阳中阴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三经。
之才曰∶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权曰∶柴胡为之使。忌羊血、海藻、饴糖。
元素曰∶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