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利
(《唐本草》)
【校正】并入《拾遗》五毒草。
【释名】赤薜荔(《纲目》)、五毒草(《拾遗麦(《图经》)。
时珍曰∶并未详。
【集解】恭曰∶所在山谷有之。蔓生,叶似萝 。根皮赤黑,肉黄赤。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颂曰∶云所在皆有,今惟华山有之。春夏生苗,作蔓绕草木上,茎赤。叶青,似荞麦叶。
七月开白花,亦如荞麦。结子青色。根若菝 ,皮紫赤,肉黄赤,八月采根,晒干收。
藏器曰∶五毒草生江东平地。花叶并如荞麦。根紧硬似狗脊。亦名蛇 ,名同物异。
时珍曰∶五毒草,即赤地利,今并为一。
根 【修治】 曰∶凡采得细锉,用蓝叶并根,同入生绢袋盛之,蒸一伏时,去蓝,晒用。
【气味】苦,平,无毒。
藏器曰∶酸,平。伏丹砂。
【主治】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唐本》)。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并醋摩敷之,亦捣茎叶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饮(藏器)。
【发明】时珍曰∶唐张文仲《备急方》,治青赤黄白等痢,鹿茸丸方中用之。则其功长于凉血解毒,可知矣。
【附方】旧二。小儿热疮,身面皆有,如火烧者∶赤地利末,粉之。(外台)火疮灭瘢∶赤地利末,油调涂。(《圣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