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本经》)中品)
【校正】自大豆分出。
【释名】赤豆(恭)、红豆(俗)、 (《广雅》),叶名藿。
时珍曰∶案∶《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即八谷也。董仲舒注云∶菽是大豆,有两种。小豆名 ,有三、四种。王祯云∶今之赤豆、白豆、绿豆、萱豆,皆小豆也。此则入药用赤小者也。
【集解】颂曰∶赤小豆,今江淮间多种之。
宗 曰∶关西、河北、汴洛多食之。
时珍曰∶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
【气味】甘、酸,平,无毒。
思邈曰∶甘、咸,冷。合鱼 食成消渴,作酱同饭食成口疮。
藏器曰∶驴食足轻,人食身重。
【主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本经》)。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 (《别录》)。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捣末同鸡子白,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不过三度(权)。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士良)。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者,煮食一顿即 辟瘟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和鲤鱼、蠡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时珍)。
【发明】弘景曰∶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肌肤枯燥。
颂曰∶水气、脚气最为急用。有人患脚气,以袋盛此豆,朝夕展转践踏之,久久遂愈。
好古曰∶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去湿气痹肿;和通草煮食,则下气无限,名脱气丸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 ,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作小豆粥厌之,亦傅会之妄说也。又案∶陈自明《妇人良方》云∶予妇食素,产后七日,乳脉不行,服药无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遂行。因阅本草载此,谩记之。又《朱氏集验方》云∶宋仁宗在东宫时,患 腮,命道士赞宁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