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
(《本经》上品)
【释名】 (《尔雅》)、山枣。
【集解】《别录》曰∶酸枣生河东川泽。八月采实,阴干,四十日成。
弘景曰∶今出东山间,云即山枣树。子似武昌枣而味极酸,东人啖之以醒睡,与经文疗不得眠正相反。恭曰∶此即 枣也。树大如大枣,实无常形,但大枣中味酸者是。今医以棘实为酸枣,大误矣。藏器曰∶酸枣既是大枣中之酸,此即是真枣,何复名酸?既名酸,又云小。今枣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必即酸。惟嵩阳子云∶余家于滑台。今酸枣县,即滑之属邑也。其树高数丈,径围一、二尺,木理极细,坚而且重,可为车轴及匙、箸等。其树皮亦细而硬,纹似蛇鳞。其枣圆小而味酸,其核微圆而仁稍长,色赤如丹。此医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人卖者,皆棘子也。又云∶山枣树如棘,其子如生枣,其核如骨,其肉酸滑好食,山人以当果。颂曰∶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 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孟子》曰“养其 棘”是也。嵩阳子言酸枣县所出为真,今之货者皆是棘实,用 者尤宜详辨。志曰∶酸枣即棘实,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枣味酸者,全非也。酸枣小而圆,其核中仁微扁;其大枣仁大而长,不相类也。宗 曰∶天下皆有之,但以土产宜与不宜尔。嵩阳子言酸枣木高硕,今货者皆棘子,此说未尽。盖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居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堑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其实一本也。
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科小者气味薄,木大者气味浓。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亦好,乃土地所宜也。后有白棘条,乃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实大,其刺亦少。故枣取大木,棘取小科,不必强分别焉。
酸枣 【气味】酸,平,无毒。宗 曰∶微热。
时珍曰∶仁∶味甘,气平。
曰∶用仁,以叶拌蒸半日,去皮、尖。
之才曰∶恶防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