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杭州同仁健康!

同仁健康网

理中丸

时间:2021-11-25 15:32来源: 互联网 点击: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常用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药与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药配伍组成。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理中丸 《伤寒论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常用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药与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药配伍组成。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0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综观本方,治病虽多,究其病机,总属中焦虚寒,可以异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本站是个人网站,不看病、不卖药、本站所有图片及内容信息仅供参考与学习,若身体有所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