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植、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乾曝乾、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味则性味不全。”可见,研究药物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保护药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产 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就使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然而,各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是有限的,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不可过于拘泥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但是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当前,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物驯养工作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理标准(GAP)建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深信必为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为中药早日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