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血不止∶巴豆一个。去皮,以鸡子开一孔纳入,纸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虚人分作二服,决效。(《普济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夏月水泻不止∶巴豆一粒,针头烧存性,化蜡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儿吐泻∶巴豆一个(针穿灯上烧过),黄蜡一豆大(灯上烧,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莲子、灯心汤下。(同上)。
伏暑霍乱伤冷,吐利烦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个(去皮、心及油),黄丹(炒,研)
一两二钱半,化黄蜡和,丸绿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连油)、黄连各半两,捣作饼子。先滴葱、盐汁在脐内,安饼于上,灸二七壮,取利为度。(《杨氏家藏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张杲《医说》)。
风湿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滚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书一册。先将无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纸压去油,分作三饼。如病在左,令病患将右手仰置书上,安药于掌心,以碗安药上,倾热水入碗内。水凉即换,良久汗出,立见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随左右安之。(《保寿堂经验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此太师陈北山方也。(《仁斋直指方》)
解中药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弹丸。(《初虞世方》)。
喉痹垂死,只有余气者∶巴豆去皮,线穿,内入喉中,牵出即苏。(《千金》)。
缠喉风痹∶巴豆两粒,纸卷作角,切断两头,以针穿作孔子,入鼻中,气透即通。(《胜金方》)。
伤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纸捻卷,内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济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乱发鸡子大,烧研,酒服。(《圣惠》)。
中风口 ∶巴豆七枚去皮,研,左 涂右手心,右 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药上。
须臾即正,洗去。(《圣惠方》)。
小儿口疮不能食乳∶刚子一枚,连油研,入黄丹少许,剃去囟上发,贴之。四边起粟泡,便用温水洗去,乃以菖蒲汤再洗,即不成疮,神效。(《瑞竹堂方风虫牙痛∶《圣惠》∶用巴豆一粒(煨黄去壳)。蒜一瓣,切一头,剜去中心,入豆在内盖定,绵裹,随左右塞耳中。《经验方》∶用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又方∶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天丝入咽∶凡露地饮食,有飞丝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疮。急以白矾、巴豆烧灰,吹入即愈。(《琐碎录》)。
耳猝聋闭∶巴豆一粒。蜡裹,针刺孔通气,塞之取效。(《经验》)。
风瘙隐疹,心下迷闷∶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随手愈。(《千金翼》)。
疥疮搔痒∶巴豆十粒。炮黄去皮、心,右顺手研,入酥少许,腻粉少许,抓破点上,不得近目并外肾上。如熏目着肾,则以黄丹涂之,甚妙。(《十全方》)。
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经验方》)。
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硫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