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 (音术。《别录》中品) 【释名】众(音终。《尔雅》)、糯秫(《唐本》)、糯粟(《唐本》)、黄糯。 时珍曰∶秫字篆文,象其禾体柔弱之形,俗呼糯粟是矣。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酿酒劣于糯也。 【集解】恭曰∶秫是稻秫也。今人呼粟糯为秫。北土多以...
粟米 (即小米) 【气味】咸,微寒,无毒。时珍曰∶咸、淡。 宗 曰∶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 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食粟,翼重不能飞。 【主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
粟 (《别录》中品) 【释名】 粟。 时珍曰∶粟,古文作 ,象穗在禾上之形。而《春秋说》题辞云∶西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为粟。此凿说也。许慎云∶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在古但呼为粱。后人乃专以...
青粱米 (《别录》中品)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轻身长年。煮粥食之(《别录》)。健脾,治泄精(大明)。 【发明】时珍曰∶今粟中有大而青黑色者是也。其谷芒多米少,禀受金水之气,其性最凉,而宜...
白粱米 (《别录》中品)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除热,益气(《别录》)。除胸膈中客热,移五脏气,缓筋骨。凡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以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佳(孟诜)。炊饭食之,和中,止烦渴(时珍) 【附方】旧二。 霍乱不止∶白...
黄粱米 (《别录》中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和中,止泄(《别录》)。去客风顽痹(《日华》)。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时珍)。 【发明】宗 曰∶青粱、白粱,性皆微凉。独黄粱性味甘平,岂非得土之中和气多耶? 颂曰∶诸粱比之他...
粱 (《别录》中品) 【校正】《别录》中品有青粱米、黄粱米、白粱米,今并为一。 【释名】时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种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凉,故得粱名,皆各执己见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粱无粟可知矣。自汉以后,始...
玉蜀黍 (《纲目》) 【释名】玉高粱。 【集解】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 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
蜀黍 (《食物》) 【释名】蜀秫(俗名)、芦 (《食物》)、芦粟(并俗)、木稷(《广雅》)、荻粱(同上)、高粱。 时珍曰∶蜀黍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按∶《广雅》∶荻粱,木稷也。盖此亦黍稷之类,而高硕如芦荻者,故俗有诸名。种始自蜀,故谓之蜀黍...
丹黍米 (《别录》中品) 即赤黍也。《尔雅》谓之 。 瑞曰∶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宗 曰∶丹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属火。北人以之酿酒作糕。 【气味】甘,微寒,无毒。思邈曰∶...